「圓夢、尋夢、再織夢 —賞析詩篇第一百二十六篇」

賴若瀚

賴若瀚

聖言講道研經學院

本文內容類別

文章

瑪拉基書2, 馬太福音1

家庭生活, 實踐生活

賴若瀚
 文字稿 Text

 

引言

     

古今中外不少人用夢來比喻人生。就如「是莊周夢蝶,抑蝶夢莊周?」虛而實,實而虛,叫人撲朔迷離,摸不着頭腦。又如李白〈春夜宴桃李園序〉所說:「浮生若夢,為歡幾何?」道出人生像鏡花水月,變幻無常,無法讓人完全掌控。我們今天不是要談「人生如夢」,而是「人生有夢」。「夢」不是虛幻、無法實現的渴求,而是按神的心意而有的理想與使命,是神給人看見的遠象與藍圖。

 

      有句名言說:「人類因有夢想而偉大。」同樣地,屬靈人因有異象而努力進取,不敢放肆(箴二十九18)。

 

      詩篇第一二六篇是上行之詩。它兩次強調「耶和華為我們行了大事」與「被擄歸回而返」,因此聖經學者判斷本詩應該是被擄歸回的餘民所寫, 經由文士以斯拉將它彙集成上行之詩其中的一篇。當以色列人被擄到異地,在希望幻滅、無所適從的時候,神將他們從被擄之地帶回錫安故土,他們不敢相信美夢竟然成真!因此描述自己好像「做夢的人」。

 

本詩用第一人稱複數的「我們」,可見它不是個人的詩篇。驟看之下,文體似乎是群體哀歌。2但這詩並沒有哀傷和哀求的氣氛,也沒有出現哀歌所具有的典型元素,如因境遇哀傷、認罪、向神哭訴等,因此不能算是群體哀歌。反之,它強調積極的盼望,瀰漫着歡樂的氣氛。故此,有人稱它為「會眾信靠詩」3或「感恩詩」。 4

 

      本詩可分為三段:第1-3節所用動詞是過去式,是回顧過去——神如何使他們從被擄之地歸回,夢想實現;第4節所用動詞是未來式,是祈求現在——求神將荒涼、悲淒的光景,轉變為豐富復興的景象;第5-6節所用動詞同樣是未來式,是展望未來——存心期盼,為將來編織「流淚撒種、歡呼收割」的美夢。5

 

      簡單來說,三個段落可以這樣表達:一、圓夢(1-3節),二、尋夢(4節),三、 織夢(5-6節)。6 全篇詩是在提醒以色列人「耶和華過去的拯救」,並且肯定「耶和華將來要賜福」,故此他們應當在這兩根柱子中間活着、向前行。

 

  1. 一. 第一幕景:圓夢—— 因回顧而訝異感恩(1-3節)

 

  1. 做夢的人(1節)

      「當耶和華將那些被擄的帶回錫安的時候,我們好像做夢的人。」(1節)

 

      第1-3節呈現的圖畫,是回顧神在歷史中展現的大能,祂使人夢境成真、歡呼喜樂。以色列人在被擄之後,國破家亡,很懷疑自己是否能重返故鄉、回歸國土。作奴隸的人豈能重獲自由?在人看來,那實在是難以實現的夢想。但當他們聽到波斯王古列下令,可以讓他們回歸故土,那消息真像美妙的音樂在耳邊迴響。百姓可能會彼此對問:「這是真的嗎?」

 

      由此可見,人生的失望與無望都不是恆久的,千萬不要長久落在絕望中。因為靠着神的恩典,總有意想不到、額外驚喜的事情會發生!誠如美國黑人牧師馬丁路德 ‧金(Martin Luther King Jr.)在遺言中所說:「我們必須接受有限的失望,但是千萬不可失去無限的希望。」

 

  1. 外邦的見證 (2節)

 

      「我們滿口喜笑、滿舌歡呼的時候,外邦中就有人說:耶和華為他們行了大事。」(2節)  

 

      這不是夢境,乃是真正已經發生的事。第2節原文有兩個「那時」 :

 

      那時,歡笑 / 滿了 / 我們的口,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我們的舌 / 歡呼;

      那時,列國中有人說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「耶和華 / 為他們 / 行了 / 大事。」7

 

      這種交錯對仗的結構,將以色列人的歡笑與外邦人的驚訝形成強烈的對比。因為歡呼的聲音引來了外邦人的印證,他們都驚訝和讚歎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的大事!

 

      當他們在收拾行裝要出發回國的時候,不論是鄰舍或附近的外邦人,都會認為這是匪夷所思、令人錯愕驚訝的事。

 

      這些被擄的人,相信曾經與外邦鄰居分享信仰,分享耶和華神曾應許讓他們有一天可以回歸。因此當波斯王詔告天下,讓猶大人回歸故土時,連外邦人都感到難以置信。他們沒有別的解釋,只能說這是耶和華以色列人的神的作為,他們甚至向耶和華神發出讚美!

 

      其實,外邦人一直都在注意神的子民。他們雖然不正面回應有關信仰的事,但他們是在細心察看屬主之人的一舉一動的。有一位姊妹說,她的丈夫尚未信主,在價值觀、人生觀上彼此有很大的分歧,使她常因信仰而受到「逼迫」。每次當丈夫發脾氣、冷嘲熱諷時,她就避到一處禱告、流淚、向神傾訴……,因此經歷到神的安慰,能繼續有力量面對困境。她後來看見神奇妙的作為,她丈夫的脾氣越來越小了,而且發脾氣後會向她認錯道歉。他有一次感慨說:「為甚麼你信主,我卻改變了?」

 

      你的人生可曾經歷過一些神的作為,是外邦人都不能不承認那是神的工作呢?

 

  1. 訝異的情懷(3節)

     

「耶和華果然為我們行了大事,我們就歡喜。」(3節)

 

      「果然」一詞在原文沒有,但加上去可收畫龍點睛的果效。神竟然記念祂的約,兌現祂的應許,成就祂的作為在屬祂的人身上。這篇詩實在充滿感情:歡喜、興奮、歡呼、雀躍,讓人驚喜、驚奇與驚歎。為甚麼會有那麼強烈的感情表達呢?因為「耶和華行了大事」,這句話在本節重複出現,有加強語氣的作用。神不但是做事的神,更是做大事、奇事、新事、美事的神。   

 

      「人生有夢」。當人的夢想與神的心意結合的時候,神會按祂的應許成就。信仰的夢、事奉的夢、人生的夢,必須建基在神的話語之上。

 

      馬丁路德‧金有句著名的話:「我有一個夢」,到今天仍為人津津樂道,而且經常被引用來向人發出挑戰。在一個不平等、不公義的世界中,馬丁路德‧金按神的應許(引用賽四十4-5),遠看前景,然後講出他的夢。他期盼自己的國家(美國)能實現其平等信條的真正意義!時至今日,他的夢想終於實現了。

 

      我同樣看見「回歸聖言」的夢,從我們設立「聖言資源中心」,到最近兩年延伸至「聖言講道研經學院」,看見這夢一步一步地開展。我的夢想是看見教會與信徒能高舉聖言、回歸聖言、扎根聖言、實踐聖言。我們的學院能集中在研經、教學與講道上,訓練更多按時分糧的「聖言廚師」,滿足會眾屬靈的需要。

 

  1. 二. 第二幕景:尋夢 ——因期盼而禱告求恩(4節)

 

「耶和華啊,求你使我們被擄的人歸回,好像南地的河水復流。」(4節)

 

      由回顧過去而感恩、喜樂,轉為第4節的祈求。圓夢只是開始,但仍有一些事情不如理想,需要神提供援助。

 

      范甘麥倫(Willem VanGemeren)指出:「歸回的祈禱,反映出他們生活的艱難以及對於先知話語有限應驗的失望。雖然他們已經歸回,『大自然』卻沒有善待這群人。他們禱告求繼續歸回;恢復他們在這地的幸福。」

 

      第4節可以翻譯為:「耶和華啊,求祢在有關於我們的歸回中再次歸回,好像南地尼革夫的河水復流。」「南地」是以色列地南部的「尼革夫沙漠」(Negev Desert),那地經常是一片乾旱無水、不毛之地(參珥一20)。但在秋雨來臨之際,「一條乾涸溪谷竟會洪流滾滾,這種更新改變極充滿戲劇性的變化!只有天降大雨,才能使周圍的沙漠一夜之間變為綠草鋪陳、野花遍地的美景」。比喻忽臨的豐富。

 

      在曠野沙漠的地帶,經常有這些山洪經過之後留下的乾涸河牀。遠遠看似乎是一條河,走到它面前卻發現是乾旱無水。熟悉以色列地理環境的耶利米曾對神說:「我的痛苦為何長久不止呢?我的傷痕為何無法醫治、不能痊愈呢?難道祢待我有詭詐,像流乾的河道嗎?(NIV : like a deceptive brook, like a spring that fails.)」(耶十五18)正是這種現象。

 

      被擄歸回的百姓,看見眼前不如意的環境,不錯,神已經圓了他們回歸之夢,但擺在面前的卻是百廢待興的情況。面對人生的困局時,你會否也像耶利米一樣,懷疑神只是一條沒有水的「詭詐河道」呢?有時候,神帶領我們走出第一步,經歷祂的作為,卻又讓我們陷進一個困境中,為的是要讓我們經歷更大的神蹟。 

 

      第二個大段落是在圓夢後尋夢,求行大事、奇事的神繼續施恩動工,不但降雨,且降透雨;不但有水,更成為湧流的河水,填滿沙漠常年乾涸的河牀,滋潤貧瘠的土地,恢復舊日的繁榮。

 

  1. 三. 第三幕景:織夢——因展望而積極行動(5-6節)

     

當百姓回到應許之地,他們要為生存而耕作,但要得糧食並不容易。他們必須肩負責任、付上努力去換取美好的耕地、安居的家園。「神賜福的確據也是鼓勵他們要負起自己的責任。百姓不可閒懶地坐在一旁,等候神的介入。他們必須出去撒種,禱告求上主信守祂的應許。」10

 

  1. 首尾呼應

      本詩從「圓夢」的歡呼開始;再來是「尋夢」的祈求;最後是「織夢」的期盼,明顯有首(1-4節)尾(5-6節)呼應的比對和映襯:

  • 圓夢        織夢
  • 因蒙恩而歡呼       因期盼而歡呼
  • 神行了大事 人須盡責任
  • 被擄回來       帶禾捆回來

 

      在結束時,詩人用「撒種—收割」、「出去—回來」,加上繪聲的「流淚—歡呼」,藉着這些對稱結構,描繪一幅生動的畫面。期盼自己所付出的辛苦代價,終必有歡喜快樂收成的一天!

 

  1. 流淚付出

     

「流淚撒種的,必歡呼收割!那帶種流淚出去的,必歡呼地帶禾捆回來!」(5-6節)

 

      「流淚撒種」可以指在撒種過程中所要付上的代價、犧牲與恆忍。「此處很可能指饑荒之年,糧食連充饑都不夠……況且荒年地瘠,撒了種未必一定滋長。因此懷着這樣複雜的心情,來冒這番險……但是如果不這樣冒險,便無法期待收穫。」11

 

      為甚麼在這裏說「流淚」而不說「流汗」呢?相信是指在過程中經歷了一些傷心事,或者遇有困難險阻。例如碰到旱災,眼看撒出去的種子不可能會有收成;或者經歷風不調、雨不順的困境等。種子本可作糧食,撒出去是一種捨棄,可能會是血本無歸,真的會令人傷感落淚。這首詩道盡人間的悲與喜、憂與樂。在攀上高原時,只有感恩;但在跌進低谷時,亦不失盼望。

 

  1. 信心織夢(6節)

     

第6節詩人要強調「出去並流淚」的,必換回「回來並歡喜」;「帶着裝種子的皮袋」出去,必會換回「帶着他的禾捆」回來;「流淚撒種的人」的結果,必定是「歡呼收割」。

 

      「歡呼」一詞在此處出現兩次,它是基於第2節的歡呼而能在困境中再歡呼。詩人何以對這期盼的實現那麼有把握呢?因為他相信神是立約的神、施恩的神。祂掌管歷史,祂信實無變。

 

      撒種是一項信心的投資,而收割是最終的回饋。就像一個人讓自己生命增值,不斷學習的投資;對兒女付出時間與心血,培育他們成為敬虔人的投資;傳福音帶領人信主的投資;培訓天國門徒願意成為生命師傅的投資等等,有些時候是會叫人流淚的。但只要「不灰心」,「到了時候就要收成」(加六9)。

 

結論

     

詩篇第一二六篇讓我們明白:「因為神曾經成就大事,為我們圓夢,我們更須按神的應許,去繼續尋夢與織夢。」如上所述,我們必須在「神過去成就大事」與「確信神必不誤事」這兩根柱子之間,憑着信心存活下去。信心是相信神在我們心裏工作,基於神的應許而努力前行。

 

   放眼看神所使用的歷代屬靈偉人,並眾多的屬靈團體,他們有一個共同點:始於一個夢想,抓緊神的應許,獻上自己去完成託付。這些擺在我們眼前的榜樣,使我們不得不問:

 

  • 我的人生有夢想嗎?我最大的夢想是甚麼?它具永恆價值嗎?
  • 我願意為這夢想有所付上、敢於承擔嗎?
  • 我願意怎樣祈求主的幫助,讓我能編織天國的美夢?

 

      讓我們一同靠主作「敢於尋夢與織夢的人」!

 

(《聖言通訊》第32期,2020年2月)

 

附註

附註

  • Bruce K. Waltke and James M. Houston, The Psalms as Christian Worship (Grand Rapids: Eerdmans, 2010), 92;張國定:《詩篇(卷四)》,天道聖經註釋(香港:天道,2004 / 2017),頁245;唐佑之:《詩中之詩》,第三集:《信靠詩》(香港:浸信會神學院,2001),頁298
  • 范甘麥倫(Willem VanGemeren):《詩篇(下)》,潘秋松、邵麗君譯(South Passadena:麥種,2010),頁1599
  • 唐佑之:《信靠詩》,頁297
  • 張國定:《詩篇(卷四)》,頁245
  • 畢德生:《天路客的行囊——詩篇上行之詩導讀》,郭秀娟譯(南京:南京大學,2009),頁83
  • 唐佑之將本篇詩分段如下: 國家的復興 1-3節);2. 為國的祈禱 4節);3. 信心的確據(5-6節)。見《信靠詩》,頁299-303
  • 張國定:《詩篇(卷四)》,頁248
  • 范甘麥倫:《詩篇(下)》,頁1603
  • Derek Kidner, Psalms 73-150 (Downers Grove: IVP, 1975), 439-440.
  • 范甘麥倫:《詩篇(下)》,頁1604
  • 唐佑之:《信靠詩》,頁302
PDF Download
聖言講道研經學院
關於學院
內容類別
奉獻支持
訂閱
留下您的電子郵箱,我們將給您發送最新的資訊。

Copyright © 2021. Sagos Sermon Centra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