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默想—經言反芻的藝術」

賴若瀚

賴若瀚

聖言講道研經學院

本文內容類別

文章

瑪拉基書2, 馬太福音1

家庭生活, 實踐生活

賴若瀚
 文字稿 Text

 

引言

人活在世上,會聽到許多不同的聲音:朋友的意見、報章的社論、旁人的批評、敵人的咆哮等,是負面多於正面。這眾多聲音在我們耳邊響起,攪擾我們的心靈,使我們懷疑自己、懷疑神。

 

      在噪音與雜音縈繞的環境中,請問你是跟着誰的「鼓音」前進?是世界的「鼓音」,還是神的「鼓音」?要讓神主導我們的人生,必須學習忙中取靜,默想並聆聽祂的話,藉此領會祂的同在,淨化心靈,保持對神、對人、對事的屬靈敏銳度。真正的寧靜是一種力量,只有藉着親近神才可以獲得。

 

      要如何默想神的話呢?詩篇第一篇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例證。

 

      詩篇是一本敬拜手冊,詩篇第一篇被放在整卷書的開始不是偶然的。舊約學者華爾基(Bruce Waltke)說得好:「詩篇第一篇的作用好像是花園的大門,保護以色列的聖詩集不被濫用。……進入整卷詩篇之前,人必須對詩篇第一篇由衷說聲『阿們』。只有守約者,才能進入並居住在神的同在中(詩十五篇,二十四篇);只有以『妥拉』為樂的人,才能進入義人的會中,一起唱出詩篇這卷書裏的詩章、頌詞和靈歌。」1 這篇詩奠定了接下來詩篇的敬拜與祈禱的基礎:一切必須先回到神的話。

     

詩篇第一篇是一首「訓誨詩」或「智慧詩」,勸勉人要注重神的律法,活出智慧的人生。這篇詩的主題,可以簡單歸納為:「義人的生命有別於惡人的生命,乃因他以神的律法為核心,以致影響他人生的不同層面,最終得到神的喜悅。」

 

      詩人在第1節探討有關義人的「夥伴」(1節:不從、不站、不坐)之後,他在第2節接續討論義人的「興趣」 (2節上:「喜愛」) 與「習慣」(2b節:「晝夜思想」),並如何建立他的「生命」(3節)。本文試圖從「興趣」、「習慣」與「生命」這三方面探討第2至3節有關默想神話語的影響。

 

  1. 一. 興趣:愛不釋手

     

「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。」(2節上)

 

      義人的一個特質是「喜愛耶和華的律法」(詩一2)。      「喜愛」說明他對神的話語具備濃厚的興趣。這處所用的「律法」(Torah),在原文中沒有加上冠詞,可泛指神對人在生活上的一般訓誨。2 但「律法」一詞也自然會讓人想到摩西的律法或舊約的律例,是義人自幼從父母或祭司的教導中,所認識有關神啟示的律例典章。3

 

      「喜愛」說明義人不單以神的律法為樂,更以它成為內心最大的渴望,因此終日愛不釋手,願花時間、下工夫去研讀。不少人得以成功,皆因對某些事物有着濃厚的興趣。詩人為甚麼會喜愛神的律法呢?其中一個原因是,他與律法的頒佈者——立約的神——建立了美好的關係。

 

      申命記六章6至9節正好說明這項真理。摩西吩咐神的子民,無論是在家中、在路上,躺下、起來,都要談論神的話,並且要繫在手上、戴在額上、寫在門框上與城門上。真是無孔不入,無遠弗屆。這「示瑪」(Shema,原意是「聽啊」)的吩咐,主要是建基在第5節人與神之間愛的關係上:「你要盡心、盡性、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」。無論是遵行神的話、跟從祂、事奉祂,都需要愛來推動。有了愛,遵守律法就會變得容易;缺乏愛,信仰會變得枯竭。

 

      正如筆者在《十步釋經法》一書中所說,讀經要像讀情書——感情要投入。4 在熱戀中的情人在收到對方的信件後,會毫不猶豫地放下手上的工作,立時拆開書信細閱,讀完一遍又一遍,細心推敲字裏行間的意義,務求準確地掌握愛人的信息。更最重要的是,在閱讀的過程中享受着對方藉文字表達的愛意。

 

      因此,每次默想經文時,信徒要多從經文去思想神的屬性。花時間與神交談,最高的境界是不為甚麼事而祈求,乃是一心想與父神親近,感受祂的同在,向祂傾訴心中的愛慕與渴望。

 

 

  1. 二. 習慣:默誦反芻

     

「晝夜思想,這人便為有福!」(2節下)

 

   詩人寫作的時代,由於不是人人都有神的律法在手邊,故此他們經常背誦神的話,在沉思後會低吟:一面吟誦,一面思考。而「晝夜思想」是文學上「相代」(Merism) 的表達方法,5 將「晝」與「夜」兩極放在一起,指「晝」與「夜」所包含的任何時間,即「無時無刻」不在默想神的話。這是義人經常做的事,可算是他的「習慣」吧。神的話語是他生命的所需,因此無時無刻不惦念思量。

 

      「晝夜默想」的最終目標,乃藉着浸沉在神的話語中,讓自己被模造成為主的樣式。惠特尼(Donald Whitney)作了一個能幫助我們明白箇中道理的比方:

 

……默想可定義為:對聖經中所揭示的真理和屬靈現實的深刻思考,以達至理解、應用和禱告的目的。默想……超越了聆聽、閱讀、學習,甚至記憶。一個簡單的比喻:就如一杯茶,你是杯中的熱水。……聆聽神的話,就像把茶包一次又一次地放入熱水中;放的次數越多,吸收的效果越大。默想就像是把整個茶包徹底地浸泡入水中,甚至擠壓它一下,讓茶葉裏所有的豐富味道也能被釋放出來……。6     

 

      「思想」(haga) 一詞原意可有「誦念」或「唱誦」的意思,即念念有詞,輕聲地誦讀神的律法;亦可以是根據神的話語,自己與自己對話。因此《聖經新譯本》作「默誦」;畢德生 (Eugene Peterson) 的《信息本聖經》(The Message)作:「晝夜咀嚼神的話」(“chew on Scripture day and night”)。這詞亦可指獅子獲食時的「咆哮 」(賽三十一4);或是燕子的「呢喃」(賽三十八14),是「說話」的同義詞 (詩三十七30,七十一24)。

 

      讀聖經要細嚼慢嚥,就如牛在吃草後,經常會躺在草地上反芻,從胃裏將食物送回嘴裏再咀嚼,吸收營養的精華,這也是牠生產優質牛奶不可或缺的步驟。「反芻」正好用來形容默想神話語,將之內在化的過程。華里克牧師(Rick Warren) 曾說:「當你在腦海中一遍又一遍地縈繞着一個問題,這是擔憂。但當你在腦海裏一遍又一遍地思考神的話語,這是默想。」7

 

      「默誦反芻」是「對心說話」。聖經寫作時有它特定的場景與時間,對現代人仍有一段距離,但我們可以在掌握經文意義之後,將它內在化,讓經文跟自己對話。詩人在詩篇一○三篇1至5節作出的自我提醒:「不可忘記祂的一切恩惠」,以及詩篇四十二至四十三篇對自己的反詰:「為甚麼要憂悶而不仰望神?」都是這方面的好例子。     

 

      我的大女兒在生第二個孩子後,經歷產後抑鬱。當時,我的妻子要到她身旁陪伴她、照顧她,而我自己一個人則感到憂心忡忡。那段時間,我每天起牀後都默想腓立比書四章6至7節,再用所理解的意義,藉禱文送回到神的寶座前。同一段經文,每天卻從不同的角度應用。典型的一次是:「神啊,我知道祢曾應許說我們可以一無掛慮,但我現在實在無法將憂慮擺脫。我願意相信祢的話,用感恩的心將我的需要擺在祢面前。求祢用那出人意外的平安充滿我、保守我,同時亦賜給我女兒同樣的平安。我感謝祢!」這正是「默誦反芻」、「對心說話」最有效的應用。

 

         談過義人的「興趣」與「習慣」之後,詩人總括義人「生命」的特質。

 

 

  1. 三. 生命:穩健成長

 

      「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,按時候結果子,葉子也不枯乾。凡他所作的,盡都順利。」(3節)

 

      詩人在第3節用一種「象喻式的平衡對句」(emblematic parallelism),來描繪義人的一生──義人像一棵栽在溪水旁的樹,按時結果,綠葉常青(參耶十七8)。水與陽光都是樹木生長的要素,缺一不可。水源不斷的供應,讓樹木在炙熱的陽光下也不致枯萎,能按着季節而結果纍纍。

 

      「按時候結果子,葉子也不枯乾」是一種生命自然的結果。喜愛並思想神的話的義人,他的生命力展現在活潑、豐盛的生命中。即或落在痛苦與不濟的環境中,仍能熬過寒冬。

 

      「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」這句話是教導「成功神學」的指標嗎?我同意不必將「盡都順利」這應許予以屬靈化,只限於屬靈的福分。事實上,「『順利』原意是指神在摩西之約裏對以色列人一個有條件的應許,雖是屬地的富足,條件卻是遵行律法,是指以色列人住在應許之地時的福分」。

 

      這是普遍的應許,當然不排除有例外的情況出現。義人如約伯、約瑟,在經歷逆境之際,他們沒有因此而離棄立約的神,因為他們知道立約的神沒有離棄他們。

 

結語

     

一個人的「興趣」會影響他的「習慣」;「習慣」會影響他的「生命」。請問:

 

  • 你對神的話語的興趣有多濃厚?讀經默想若是提不起勁,問題在哪裏?當如何解決?

 

  • 你有不良的習慣嗎?當如何改善?你願意培養經常讀經、研經、默想的習慣嗎?每天騰出一段時間,「勉強」自己去研讀、反芻神的話語吧!(相信在「勉強」自己一段時間後,會產生興趣的。)

 

  • 你屬靈的生命是否豐富充實?別人可以從你的品格與見證,看見你與眾不同的生命力嗎?

 

 (《聖言通訊》第31期,2019年8月)

 

附註

附註

 

1 華爾基:華爾基舊約神學》,下冊,俞明義譯(香港:天道,2013),頁1093

2 范甘麥倫( Willem VanGemeren):詩篇(上)》,潘秋松、邵麗君譯(South Pasadena:麥種 傳道會,2010),頁114

3 Allen Ross, A Commentary on the Psalms, vol. 1(1-41)(Grand Rapids: Kregel, 2011), 189.

4 賴若瀚:十步釋經法》(美國:聖言,2008),頁19-20。除了要像讀情書之外,讀經也要像讀遺囑──理性要運用;又像讀聖旨──意志要降服。

5 Ross, A Commentary on the Psalms, vol. 1(1-41), 189「相代」,是舉隅法的一種,用兩個相對或相反的部分來代替整體。

6 Donald Whitney, with Foreword by J. I. Packer, Spiritual Disciplines for the Christian Life, rev. ed. (Colorado Springs: NavPress, 2014), 45-46.

7 原句是 “When you think about a problem over and over in your mind – that’s called worry.  When you think about God’s Word over and over in your mind – that’s meditation.”  引自Rick Warren的網上講章,取自SermonQuotes網頁https://sermonquotes.com/authors/8829-when-you-think-about-a-problem.html;瀏覽於2019年5月22日。

8 舒瑞允:〈詩篇第一篇教導成功神學嗎?〉聖言通訊》,第26期(20172月),頁7

PDF Download
聖言講道研經學院
關於學院
內容類別
奉獻支持
訂閱
留下您的電子郵箱,我們將給您發送最新的資訊。

Copyright © 2021. Sagos Sermon Centra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