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在動蕩世代中作神榮耀的守望者」

賴若瀚
聖言講道研經學院
本文內容類別
文字稿 Text
引言
我們對鐵達尼號的沉沒都不會陌生,因它被拍成了電影,成了家喻戶曉的故事。這艘船在一九一○年代,是郵輪界最先進與最頂尖的創造(state of the art)。為甚麼就這樣出師未捷身先死呢?
當然,她沉沒的原因是因為撞上了冰山。但根據很多的調查顯示,她的沉沒和高傷亡數字(1,514人死亡,710人被救),離不開在「守望」工夫上多方面的疏忽:
- 船長史密斯在這船遇上冰山之前,已收到六次冰山的警告,最接近的一次是沉船前四十分鐘,但船長卻沒有積極的回應。這可能因他過度自信,認為身重四萬六千多噸的船隻是不可能沉沒的。
- 後來,他們接到附近很多船隻發來的冰情通報,史密斯船長命令瞭望員仔細觀察,卻未能找到望遠鏡。船上唯一的一副雙筒望遠鏡被二副鎖了起來,而保管鑰匙的二副最後並沒有上船,瞭望員最後只能用肉眼觀測。
- 「加州人號」這艘船的電報員是艾雲斯(Evans)。調查顯示,在鐵達尼號遇險前三十分鐘,這位電報員關掉了電報機,結果未能作出及時的協助。
- 鐡達尼號的救生艇系統,只是用來將乘客「運送」到附近的其他船隻,而不是設計給所有人員「同時撤離」的,故數量上遠遠不足。
- 當船快要沉沒時,人們要坐救生船逃命,但糟糕的疏散管理導致一些能坐七十多人的救生船、最後只坐了十多人。故此,郵輪撞上冰山後2小時40分鐘便沉沒了!
鐵達尼號的沉沒,是沒有好好「守望」與準備而導致的悲劇。由此亦可見,今日教會何等需要屬靈的守望者!他們是一些能看清時局,在動蕩的環境中為教會迫切守望的人。這也是以西結書中的重要信息,神的子民要「在動蕩世代中作神榮耀的守望者」。
- 一. 認定神的榮耀是事奉與生活的基準
在以西結的時代,猶大國已經開始被擄,而且後來聖城與聖殿都淪陷。那麼,神的子民還需要為了甚麼而守望呢?是為神的榮耀而守望。
以西結書的主題,明顯是神的榮耀,「神的榮耀 / 耶和華的榮耀」在前十一章出現 14 次 (一28,三12、23,八4,九3,十4、18-19,十一22-23),在其他地方也出現 5 次 (三十九21,四十三2-5,四十四4)。當時以色列人拜偶像的罪十分嚴重,神藉着他們被擄,顯明神的屬性,使百姓覺醒他們要回歸到神的榮耀中。當時,他們在周遭強權的威嚇與壓力之下,被迫融入外邦人的文化,用外邦人的名字,學習外邦人的敬拜與法術等。雖然如此,但守望者仍要看守神的百姓,使他們保持對神的忠心,設下事奉與生活的基準。
以西結書的另一個主題是「神的約言」。舊約學者麥瑞爾(Eugene Merrill)在「神的榮耀」這主題下,強調以西結書的重點是「神的約言」。當時的猶太人犯了三方面的罪,以致神使他們被擄到外邦:
- 屬靈淫亂(Harlotry)
- 偶像敬拜(Idolatry)
- 背道離經(Apostasy)
這卷書寫作的目的和中心信息其實是:耶和華神是榮耀的神、公義的主,祂不能容忍聖民犯拜偶像的罪。因此,祂施行審判,使聖城與聖殿被毀。然而,在末後的日子,聖民、聖城與聖地將會被恢復。神要在他們中間興起榮耀的神治政體,並有新的聖殿在其中。
也許我們會問,「神的榮耀」是甚麼呢?當如何給「神的榮耀」下一個適切的定義?韋力爾(Charles Ryrie)認為,神的榮耀是「神的尊貴、榮美與份量讓人看見」。[1]
萊特(Christopher J. H. Wright)是當今福音派重量級的舊約神學家,他寫了一本以西結書註釋,名為《作神榮耀的守望者》。筆者也借此作為本文的題目。萊特形容,「以西結擁有一雙銳利的眼睛、犀利無比的言語,不但可以看透當時以色列自欺欺人的鴕鳥心態,嚴厲指出神的榮耀正在離開;更能為失去盼望的被擄之民指出新的方向——原來,神的榮耀,已降臨在我們想像不到的地方」。[2]
另一位作者泰勒(John B. Taylor)形容,「以西結經歷『耶和華似戰車的寶座』的異象,就確信縱使在異教多神的巴比倫,耶路撒冷的神仍是活神,勝利的神」。[3] 萊特又再形容,「有的人企圖以假的榮耀麻醉我們;……[萊特]用這位先知的眼光,來看當前的文化與世界。就讓我們一起向以西結學習如何揭開世上虛偽的觀念和想法,進到神榮耀真正降臨的地方」。[4]
綜上所述,「神的榮耀」是「神本質的完美,是祂屬性的總和;這包括祂的恩慈、真理、憐憫、能力、公義、聖潔等——是祂所擁有的一切。神的榮耀是神的所是,以及祂的所有,再加上祂本身所代表的一切」。[5]
- 二. 回應神的呼召作祂榮耀的守望者
以西結經歷了雙重異象的呼召:先是「神榮耀的異象」(結一),讓他知道自己所事奉的是誰;然後是透過「吃書卷的異象」(結二8~三15),神讓他有信息可傳。
他為神的榮耀而活,為神的榮耀而戰。他不買別人的賬,只看神的笑臉,神的笑臉就是他的滿足。神給以西結的呼召,記在三章16-17節:「過了七日,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:『人子啊,我立你作以色列家守望的人,所以你要聽我口中的話,替我警戒他們』」,神呼召他作「守望者」。然後,18-19節提及要警戒惡人,20-21節提及要警戒義人。
從經文的結構排列來看,可以分為兩大段。每段都是神對以西結說話,說話都是以「人子啊」為開始。兩段都是講述神要立守望者:第一段始於三章16-17節,見上文所述;第二段始於三十三章1-2節。
在三十三章1-33節,是神第二次呼召他作守望者。三十三章1-7節說:
1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:2「人子啊,你要告訴本國的子民說:我使刀劍臨到哪一國,那一國的民從他們中間選立一人為守望的…… 7人子啊,我照樣立你作以色列家守望的人。所以你要聽我口中的話,替我警戒他們。」
以下是以西結蒙召作守望者,兩段經文的比較(背景是神對列國的審判,結二十五~三十二):
經 文 | 三16-21 | 三十三1-29 |
時 間 | 公元前592年:以西結蒙召 | 公元前586年:耶城被毀 |
信 息 | 審判將臨 | 安慰開始 |
重 點 | 守望與警戒 | 守望與警戒 |
經 節 | 三17、18 [2x]、19、20、21 [2x] | 三十三3、4、5 [2x]、6、7、8、9 |
在第三章,神立以西結為守望者,與第三十三章大約相隔了五至六年。第三十三章的背景,是大批被擄的以色列人快要抵達巴比倫的前夕。神再次呼召以西結作守望者,在以色列人中吹號,使他們警醒(3、4、5、7、9節)。因此,第三章是宣告審判將臨;第三十三章則開始另一個主題,是要宣告安慰的信息。神再次立以西結為守望者,因神的審判仍帶有憐憫,而祂的憐憫經常是透過祂所設立、作為中保的人去彰顯。
先知的職責,在「守望」之餘,亦要警戒。在以西結書三章17、18 [2x]、19、20、21 [2x]節和三十三章3、4、5 [2x]、6、7、8、9節,都是要「警戒」民眾。守望和警戒是這段經文中主要的動詞。「守望者」要去警戒人(三十三1-3、6-9);人要接受「守望者」的警戒(三十三4-5)。
- 三. 建立守望者的生命操守與職責
「守望者」其實是聖經中的一個隱喻(metaphor),它到底是指甚麼樣的人?
- 責任:吹號報信
當時的城市,城牆旁邊設有瞭望台,有守望的人駐守,在城門外亦會有人巡邏看守。這些「守望所」通常是離開城市,在郊區獨立的高聳建築物,可以登高遠眺(參撒下二十四;王下九17)。守望者既是站得高、看得遠,當別人仍不知道發生了甚麼事,他已知道了。古時沒有電腦,沒有電話,沒有無線電,這些「守城人」的基本責任,就是當發現敵人來侵便吹起號角,儘快警戒城內的人危險將至。守望者在未掌握事情真相前,決不會冒失發言。當清楚知道危機真相時,也決不會沉默不語,就與今日所說的吹哨人相近。他需要警戒惡人,因為惡人不會願意直接面對其罪惡。他也需要警戒義人,使他們警惕不要與罪惡同流。這是一項生死攸關的工作。守望者不能因為怕得罪人而逃避責任。而當審判之日,神也會首先審問守望者有沒有履行職責。
- 為人:忠誠可靠
神對「守望者」的基本要求是盡忠職守、不能徇私。因他的工作關乎別人的生命,必須經常警醒。看見危險來臨就得吹角吹號提醒城內的人,忠於託付。就像在飛機場指揮塔的人員,或駐守在海上航道岸邊燈塔裏的,或為火車發出換軌信號的,這些都是必須行事誠信的人,不能徇私或偷懶。萬一意外發生,他們也會被追究責任。
讓我們也在神面前省察,在忙碌的生活中,我們會否也忘卻了基督徒的責任,忘了為世界、為教會、為家人作守望者?巴不得我們不再馬虎,不再隨便,也不再敷衍,要認真看待神所交付這職分。
- 心態:甘於孤獨
「守望者」是敵軍針對的首要目標,他們是首當其衝,要承擔風險的。敵人若將守望者擊倒,再沒有人通風報信,一切就可以神不知、鬼不覺地進行。整個城池就會岌岌可危。因此,即使面對多方面的風險,守望者仍要甘願孤獨,在長夜中駐守。即或沒有同伴,仍要堅守崗位。
神不是要守望者作討人喜悅、受人歡迎的伶俐人。因此,以西結沒有存心要作政客、神學家,好像當時的假先知一樣,奔走於皇宮,在權貴中隨意往來。他沒有走先知巴蘭的路,唯利是圖。他甘於寂寞、忍辱負重,不怕孤單,對神忠心﹗
成熟的人才會甘於孤獨,才可以成就大事。若在心智上不夠成熟,就無法一個人獨處。不能獨處的人,就會容易放棄。亞里士多德曾說:「一個完善的人也是自己的朋友,他可以獨處。」真正事奉主的人必須甘於孤獨,默默完成主所交託的工作,追求在主台前被稱為良善忠心的僕人,而不是追求當下的掌聲和肯定。
總結
以西結傳講神的信息,不是只為了娛樂聽眾,而是要像守望城池的人一樣,宣告災難即將來臨,要神的子民受到警惕,趕快悔改。今日,神也呼召你我成為守望者。在這動蕩的世代中,讓我們認識自己作為守望者的責任,忠於職分;守護我們的下一代,守護我們的國家、我們的教會、我們的家園,免受撒但的攻擊。
(本文為2020年12月6及13日「聖言感恩異象分享會」之講章。)
(《聖言通訊》第34期,2021年2月)